序言: 以下所写的,是小弟在大学第四年下半学期, 看了“Worldviews in Conflict” (Ronald H. Nash 著)这本书而产生的感想,再加上小弟听了苏文峰牧师的讲座 ‘跨越后现代’的感想。后半部的文章,尝试接前半部所要引导的方向。所以,参考了唐牧师所讲有关于‘道’的这本书。在这非常简短的文章里,我尝试探讨什么是世界观,并希望能与大家一同思考我们的世界观是否站立得住脚。(如果是,那么我们的生活应该怎样反映出我们的世界观?)最后,本文章尝试邀请非信徒一同来探讨咱们的世界观。
我们的‘眼镜’
每一人看这个世界都戴着一副 ‘眼镜’。随着经验及知识的累积,这眼镜 包含了许多色彩,也就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世界观也包含了我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当某某事情发生时,我们就会从我们所戴 ‘眼镜’来解释, 使整个局面符合我们的思想架构。有时,当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不符合我们所认为的 ‘正常’时,我们就会把他列为 ‘怪怪’的。但是,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都象那人一样时,我们就会调整我们的 ‘眼镜’,使我们的世界看起来似乎是合理的。换句话说,那样的思想或作风不再是 ‘怪怪’的,而是我们所能接受的另一套看法,说不定有一天我们还可能继承那样的思想或作风。如果不是一大群人,而是我们与那人相处之下,若是自己的世界观做了些调整, 我们或许会认为‘他就是这样子的’。但如果他的思想及举动不符合我们的世界观,他就是‘有问题’的,还是避开他比较好。
如果说不是一个人,而是另一种世界观,是我们从来没接触过的,那带给我们的冲击会更大,我们现有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将受到很大的挑战。我们若马上排斥我们现有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那我们就会遗失了我们的自我身份(self-identity)。如果我们的世界观不只一次,而是好几次都受到严厉的考验,而我们也开始看到我们的世界观开始站不住脚,那我们很可能再一次地调整我们的世界观以让我们能再解释我们的周遭环境。就打个比方,某某人小的时候认为说谎话是不对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发现只要说谎不被别人知道,并能带给他更大的利益时,说个谎话并不要紧。他的世界观已受到改变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支持这某某人的看法。其实我们会看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的世界观时不时的都在面临挑战。就拿另一个例子,若是一个唯物论主义者来说,他的理性告诉他这世界只是个物质的世界。当深夜来临时,周围又没人时,再加上当晚停电,他就在那时候开始害怕他所看不到的东西。那不是与他的世界观起了冲突吗?有时我们人就是这样子,要等到一些事件临到时,才会去加以斟酌。
的确,有些问题还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倒如: 这世界有其他空间 (another dimension,异度空间?) 的存在吗? 难到人真的有灵魂? 这世界是怎么来的?时间有一个开始吗? 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痛苦、挫折,那我为什么还要追求幸福?我干吗不干脆就接受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而坚持要相信人生是有最终幸福的? 我离开世界后,还会去哪里? 若我离开这世界后, ‘我’就不存在了,那我这生做好事或坏事又有什么关系? 反正好人也不一定有好下场,而坏人也不一定有坏的下场。 难道有所谓的 ‘老天有眼’?怎么‘老天’也有感情,有正义感?
有时我们忙到盲, 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只有在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 才会慢慢的去思考。有些人不知读书是为了什么, 而是看到人群都朝这方向走, 也开始跟着人群走。又忙又盲地跟着人群走, 渐渐的就失去了自我身份(self identity) 。有些人活着也不知为了什么, 把自己的世界建立在别人的损失和物质的拥有上。当一夜之间损失了许多, 才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 人生就这样失去了意义。有些人为了要得到有身份的地位, 有物质方面的享受,甚至把道德 (moral)以价值(value)来取代。只要这价值是对自己有利益的, 什么都不要紧。
相信人生还有好一些课题是值得探讨的。探讨时, 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可能会受到一些冲击。这时,自己才知道自己的世界观是否站立得住脚。难到只有符合自己的世界观的东西才是事实? 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目前所知道的, 在这世界的总知识里头, 只是那么的一小部分。难道要以所知道的那么一点点来否定其他的可能性吗?
当我们观察这世界, 我们会发现这世界是在万变的过程中。一颗树今天生长在这里, 只有那么高, 年后竟高过我了。再多十年,可能被人砍伐了。我今天住的政府组屋再多五十年就可能不在了。今天我在世上还有一口气, 有一天我也会不在这世上了。在这万变中, 是可观察到一定的规律存在。例如: 这颗树虽然不在了, 但它撒下的种子也会在生长起来取代它的位子;一天, 这座组屋不在了, 人还是会藉着同样的建筑思想结构 (这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律上, 如: 下面的那一层一定要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上面的重量), 但可能产生不同的设计;我和其他人一样, 有一天也不会在这世上, 但之后的人还是一样会生、老、病、死。(可能 Human Genome Project 将改变这事实?) 五百年前是这样, 五百年后也是这样;春天之后, 就是夏天, 之后就是秋天, 再后是冬天。五百年前是这样, 五百年后也是这样。这是自然界中的道。这世界有一定的真理, 有道的存在。既使你现在要否定, 你也是假设了有更好的概念存在,以致你能够相信。我们其实有一个绝对标准概念的影子在我们里面,使我们能够批判谁的比较好, 谁的比较不好。即使今天有谁又出卖了谁, 即使又有谁向谁宣战, 之后灭掉了谁, 这道还是仍然地存在。我们的孔子与老子也曾提过这‘道’,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孔子说: “道者也, 不可须臾离也”。意思是 ‘道’重要到一个地步, 你片刻离开它都不能! 这表示说, 你的存有是建立在 ‘道’的根基上面。你问,孔子啊,‘道’既是那么重要,那请问这个‘道’到哪里去找呢?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意思“我也不知道。因为如果有一天早上,我听闻并明白了道,那天晚上就是死我都甘愿”。他也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盼望寻找 ‘道’,找到了‘道’,他做人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是死他也甘愿;寻不到 ‘道’,死不甘愿。但是哪一天才能找到呢?他也没告诉我们。[1]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正表达一个永恒东西在非永恒东西中间所受到的限制,以及人在追求永恒中间,受非永恒东西的限制,使他在道的面前无能为力的境界。人的生命有涯,人的学问无涯,差不多那个意思。在这有限的生命中间,怎能找到无限的道呢?在这个有物质范围限制的生命中间,怎能够表达出无限的道的本体呢?但是道是什么呢? 孔子没有讲。老子说,你也不能讲;你要讲也讲不出来,因为能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永恒的道不是在你口中,永恒的道不在你思想中, 永恒的道也不在你文笔中。[1 ]
道德经在二十五章提到: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有物混成: 物, 指 “道”。混成: 浑沌质朴的状态。寂兮寥兮: 既没有声音, 也没有形体。寂: 无声音。寥:空无形。 独立而不改: 不靠外力而存在, 永不改变, 永不衰竭。形容 “道”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周行而不殆: 循环往复、环绕运行而永不停息。周: 周遍、环绕。不殆:不息。[2 ]
有一个我暂时称它为 ‘物’的, 那不是物质界的物, 是有其物的 ‘物’,这个存有, 是先天地生。老子不用 ‘造’这个字, 而用 ‘生’,是自然的生成的, 或者是从生命的果效产生的, 反正就是生。[1 ]
道德经继续在四十二章提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一’是最先的吗? 不是。老子说 ‘一不是开头’。这是违背数学定律的。老子说 ‘道生一; 一也不是自己来的, 从道来的。’所以真正万有的开头不是一,真正万有的开头是道。一不能自存的, 一要从一个东西出来。那个自存的产生一。那个本体是自存而独立不改的道,才是一的源头。[1 ]
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提到 ‘道’。在约翰福音 第一章一节至三节 :“太初有道, 这道与上帝同在, 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 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使徒约翰告诉我们在宇宙的开始就有这道的存在。这 道是超越时间的空间的, 是无始无终。既是独立的, 就不须靠其他外在因素生存, 应是自有永有的。在约翰福音 第一章十四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使徒约翰也告诉我们这道曾经进入我们时间的空间, 来到我们人类当中。他就是耶稣基督。
在人类的历史上, 有一位伟人及大家都公认的圣人, 耶稣基督, 讲过这样的一句话: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着我, 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 14: 6) 从来没有人这样介绍自己的。让我们来分析说这句话的人的几个可能性。
(一) 他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换句话说, 他是疯子。
(二) 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却是在骗人。那么他就是骗子。
(三) 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这也是真的。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有看过圣经的四福音书的人都可以观察到耶稣是个有智慧, 有爱心, 富有创意感的人。他能看透人的心及所说的话。这些都不能在疯子身上找到的。如果说他是骗子,那他最后也为了这谎言被钉在十字架上。一般的骗子编造谎言的目的是为了自私的理由,如:钱,名誉,声望,权利。但耶稣却放弃了荣华富贵,甚至是自己的性命。他遭受别人的怀恨,误解,拒绝,逼迫,甚至是折磨与死亡。他说谎的动机又是什么?简直是不可能坚持自己的谎言。而且,他被钉于十字架前,早已经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苦楚与死亡。耶稣的门徒们多数都为了耶稣的缘故而最后也受死,死前也未有一个承认这是一场骗局。那所剩下的很高可能性就是耶稣的确是那位来到我们中间的道路、真理、生命。
您是否愿意一同与我们一同来探讨这事实呢?
许瑞龙
(写于6月2000年)
-----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 就永远不渴; 我所赐的水, 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 4:14)
[1] 取自:唐崇荣 著,《神的道与人的信仰》, 人人书楼。
[2] 顾悦 译注 《道德经》, 西安市临潼印刷厂印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